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2011世界杯 亚运会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故事 >> 内容

明朝那些事儿:从明朝开国到郑明王朝结束的325年

时间:2014/12/12 16:18:30 点击: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朝前期综合国力强盛,经过几个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与政治腐败导致国力下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中文名称:明朝

  英文名称:Ming Dynasty

  简称:明、朱明、大明

  所属洲:亚洲

  首都:北京、南京

  主要城市:西安、苏州、广州、开封

  货币:洪武通宝等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朱元璋、朱棣等

  人口数量:7000万左右(十四世纪末)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国土面积:1000万平方公里

  行政机构:内阁、六部

  选官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

  监察机构:都察院,科道,按察使司

  明朝皇帝:德祖玄皇帝朱百六、懿祖恒皇帝朱四九、熙祖裕皇帝朱初、仁祖淳皇帝朱世珍、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兴宗孝康皇帝朱标、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朱允炆、太宗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朱见深、孝宗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朱祐、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朱厚熜、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朱翊钧、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朱常洛、熹宗达天禅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朱由校、毅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朱由检、悼皇帝朱慈烺

 

  事件:前期

 

  元末民变

 

  元末农民起义是指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中国元朝农民进行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采取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在具体作战中,稳步推进,集中优势兵力,先剪枝叶,然后动摇其根本,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名称:元末农民战争

  地点:中国中原地区

  时间:1351—1367年

  结果:朱元璋统一江南,灭元朝

  主要指挥官:朱元璋,元顺帝,陈友谅,郭子兴

 

  鄱阳湖水战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名称:鄱阳湖之战

  地点:鄱阳湖,接近南昌,

  时间:8月30日-10月4日,1363年

  参战方:明军,汉军

  结果:朱元璋获得胜利,陈友谅阵亡

  参战方兵力:明军200,000兵,汉军650,000兵

  伤亡情况:明军1,346兵阵亡,11,347兵负伤 陈友谅及其大部军队

  主要指挥官:朱元璋,陈友谅

 

  明朝治藏历史

  明朝治藏历史是指朱元璋1368年建明朝于南京,至1644年清兵入关,于北京建立清朝前这期间内与西藏的关系史。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明朝疆域“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于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文中“西据吐番”的“吐番”是宋、元、明等时期的史籍中对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的惯称。

 

  明朝对藏政策主要形式为洪武年间在藏内设置羁縻性质的都司、卫所等军政机构,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官员,永乐至正德以册封僧俗首领为主,受册封者定期朝贡,明朝则给予丰厚回赐。该段历史具体时间始于洪武五年(1372年)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降明受封,终于崇祯三年(1620年)乌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十五人入朝班贡,历200余年。有明一代,元朝扶持的萨迦政权势力逐渐衰微,噶举派的帕木竹巴政权大体掌握了藏中的政治大权,后期格鲁派势力在固始汗的扶持下不断坐大,西藏内部各宗派势力竞相发展而鲜有明朝参与。明朝治藏政策常被概括为“多封众建、因俗以治”。

 

  卫所制

  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於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代在与元朝及元末群雄争战期间,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於少数,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洪武北伐

  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后针对北元的九次次军事行动。主要包括:1370年(第一次北伐) 、 1372年(第二次北伐) 、 1380年(第三次北伐) 、 1381年(第四次北伐) 、 1387年(第五次北伐) 、 1387年——1388年(第六次北伐) 、 1390年(第七次北伐) 、 1396年(第八次北伐)。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对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 (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朱元璋的军队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明朝控制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之后逐步强大起来。

 

  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是中国明太祖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明太祖统治期间以洪武作为年号,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迅速成长。

 

  海运弛禁

  “海运严禁”一直是明政府对海洋的基本政策,不仅远洋性质的海外贸易被禁止,明政府甚至不容许百姓进行捕渔业及沿海贸易。

 

  海运严禁是指明朝中后期海疆日益不稳,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为了巩固海疆,亦涉足民间的海外贸易,采取的一种锁国政策。颁布首次的海禁令,除非得到官方正式许可,禁止民间私自出洋贸易,以及出海捕鱼,有谓“尺板不得出海”。但具体实施时曾有松有紧,也就是有“严禁”和“弛禁”之分。另一方面,别国商人前往本国通商也被禁止。目的是维持海上治安,杜绝海盗的猖獗情况,打击走私,从而保障社会稳定。

 

  明初四大案

  明初四大案又称洪武四大案。是指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案件;分别为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

 

  空印案

  空印案,发生在中国明代初期朱元璋严惩地方计吏预持空白官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此案在当时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相当程度的重视,并因此诛杀数百名相关官员。发生在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

 

  郭桓案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对此,明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为了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小富百姓,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记其数。由于牵扯面过广,全国百姓对此案非常不满意,明太祖为了平息民怨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

 

  蓝玉案

  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当时称之为“蓝党”。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经两个案件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已屠戮殆尽。

 

  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1398年),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陈三吾为第一,是为春榜,上榜者竟无一人出自北方。为历科所不见。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为南方人,照顾其乡亲。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等人阅卷。增录北方人入仕。后张信说刘三吾判卷无错属实。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对考试官严加治罪。有人上告说刘三吾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知道后更怒,将张信与白信蹈等二十余人凌迟处死,命刘三吾戍边。刘谔、宋琮等人也遭遣戍,仅戴彝、尹昌隆免罪。后明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取录任伯安等61名 ,是为夏榜 。因所录 61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再选六十一名进士,都为北方人。当时所谓“南北榜”或“春夏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帝、方孝儒等人推行的改革,主要改善太祖重武重军事的政策,提升文人政治、削除藩王势力。

 

  靖难之变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名称:靖难之役

  地点:中国华北、华东地区

  时间: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

  参战方:明朝政府军(南军)、燕王朱棣军(燕军、北军)

  结果:朱棣军攻下首都南京,登上帝位,

  参战方兵力:北军:约12万南军:50万后增至60万

  主要指挥官:明惠帝朱允炆、燕王朱棣

 

  永乐盛世

  1421年,明成祖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北京就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明史》描绘朱棣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故被称为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征安南

  南征安南又称明入越战争,越南称之为明与大虞战争(越南语:Chi?n tranh Minh - ??i Ngu),指的是1406年至1407年期间明成祖征服越南胡朝(大虞国)的战争。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

 

  名称:南征安南(明入越战争)

  地点:越南北部

  时间:1406年—1407年

  参战方:明朝、大虞、占城

  结果:大虞灭亡,安南并入明朝领土

  参战方兵力:明:800000人;安南:70000人

  主要指挥官:张辅、沐晟、胡季犛、胡汉苍

 

  统治安南

  1407年年初,明军攻破升龙后,向胡朝的首都清化继续前进,胡氏皇子胡元澄领军退守黄江(在今越南河南省的一段红河),与胡季犛、胡汉苍会合。明将沐晟则进驻木凡江(在今越南河西省,与黄江相接)预备出击。农历二月,沐晟沿江两岸击败胡元澄军,追击至闷海口(在今越南南定省),因军中爆发疾疫,明军移师到咸子关立塞备战。农历三月,胡军集合水步大军七万,号称二十一万,与明军爆发咸子关之战。结果胡军溃败,大批兵士溺毙于该处河流,无数船只及军粮沉没,胡氏父子败逃,最终在农历五月十一日在奇罗海口(在今越南河静省奇英县)被明军俘获,胡朝灭亡,领土被明朝占领。据当时的统计,越南土地人口物产资料为: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六十八、户三百一十二万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马四百二十、牛三万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此一统计数字,按《明实录》记载的1408年农历六月的计算,则是“安抚人民三百一十二万有奇;获蛮人二百八万七千五百有奇,粮储一千三百六十万石,象、马、牛共二十三万五千九百余只,船八千六百七十七艘,军器二百五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二件。”)

 

  胡朝亡后,明成祖在农历六月癸未朔下诏,声称这次军事行动是为了越南原本的陈氏王室着想,“期伐罪(指胡朝)以吊民,将兴灭而继绝”,并打算对“久染夷俗”的越人“设官兼治,教以中国礼法”,以达致“广施一视之仁,永乐太平之治”。明廷又以陈朝子孙被胡氏杀戮殆尽,无可继承,于是在越南设置“交址都指挥使司”、“交址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交址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将之直接管辖。

 

  贵州建制

  贵州建制,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中央政府在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一级的行政区划——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此建制为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对贵州地区进行直接行政管辖领导,并对明朝以及此后的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贵州行政区划设置有深远的影响。

 

  唐赛儿盗乱

  唐赛儿盗乱,为明朝初期永乐十八年(1420年)发生于中国山东的一系列盗乱民变事件,民变领袖为唐赛儿。

 

  明成祖北伐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蒙古高原,史称北元。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威胁。明太祖北伐之后,即位的明成祖继续北伐。北伐是发生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分别于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1414年(永乐十二年)、1422年(永乐二十年)、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五次亲征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的战争。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成祖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

 

  名称:明成祖北伐

  地点:中国北方,长城沿线,蒙古高原

  时间:公元1409年——1424年

  参战方:明朝、鞑靼、瓦剌、兀良哈

  结果:蒙古势力进一步削弱

  主要指挥官:明成祖、答里巴大汗、本雅失里

  迁都燕京

 

  朱高炽监国

  朱高炽监国,是指明朝永乐年间,皇太子朱高炽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隶应天府并代行皇权、进行监国,一共有六次。朱高炽在监国时期面临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谗言以及夺嫡威胁,并在诸位大臣的力助下多次化险为夷。此监国为朱高炽在登基后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经验,而协助辅佐其监国的大臣多成为洪熙、宣德年间的重臣,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同时,朱高煦、朱高燧因屡次篡权进谗不得,最终亦导致了此後的朱高煦叛乱等政治事件。

 

  高煦之乱

  朱高煦叛乱,又称高煦之叛、高煦之乱,为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的事件。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迅速平息了此次叛乱。

 

  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宣宗废后

  宣宗废后,为明宣宗朱瞻基废去元配皇后胡善祥之事,此为明朝第一次废后事件。

 

  中期

 

  王振擅政

  王振擅政,史称王振用事、王振专权,是指明朝1436年-1449年(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的时期与一系列事件。它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时期没有得到延续,而且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蒙古,并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

 

  麓川之役

  麓川之役,为发生在明朝正统年间的四次明朝朝廷征伐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的战争。四次征讨分别发生於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明朝经过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致使大军疲惫、国库亏空,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

 

  名称:麓川之役

  地点:中国云南、缅甸

  时间:1436年–1449年

  参战方:大明官军、麓川宣慰司

  结果:明朝官军胜利

  主要指挥官:方政、思任发、思机发

 

  浙闽民变

  明朝浙闽民变,是指明朝正统年间的浙江、福建一带的起事,其中以福建的邓茂七与浙江的叶宗留为首,彼此相互呼应,在各地与明军作战。明英宗派遣都督刘聚、宁阳侯陈懋分兵进攻,并于正统十四年、景泰元年分别平息民变。

 

  土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2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

 

  午门血案

  明朝午门血案,是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癸酉(1449年8月23日)北直隶京师午门的一起血案,此案为朝廷官员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当著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面,锤死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等三人,此血案为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一起恶性朝堂斗殴事件。因兵部侍郎于谦的急中生智,参与此事的官员均没有受到惩罚。

 

  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或北京保卫战是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中国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击退的战争。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名称:北京保卫战

  地点:北京

  时间:1449年(正统十四年)8月16日 —— 11月8日

  参战方:瓦剌军、大明军

  结果: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主要指挥官:于谦、石亨

  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乃发生於明朝代宗在位时期的一场政变,太上皇明英宗起兵复辟,取回了其原本的天子之位。

 

  曹石之变

  石曹之乱,又称曹石之变,指明英宗南宫复辟后,石亨、曹吉祥因迎复之功而受到宠信,权势日重。石、曹二人相互勾结,图谋叛乱的事件。最后,石亨坐狱瘐死,曹吉祥被磔刑于市。

 

  汪直擅政

  汪直擅政,又称汪直乱政、汪直用事、汪直专权,是指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十九年(1483年)间,太监汪直通过西厂控制、扰乱朝政的时期。虽然汪直擅政没有像王振擅政一样导致明朝政权有颠覆的危险,但其却打开了宦官通过警察特务系统与朝廷官员勾结的先例。

 

  郧阳民变

  郧阳民变,又称郧阳起义,为明朝中叶成化年间,河南西华的“刘千斤”刘通、“石和尚”石龙、李胡子率数万流民作乱的历史事件。此后经明朝兵部尚书白圭、都御史项忠镇压,四路围攻,而最终平定此次民变。此後,明宪宗命都御史原杰负责平抚,并设立郧阳抚治以及郧阳府等州县进行管理。

 

  藤峡盗乱

  藤峡盗乱,又称藤峡民变、藤峡起义、大藤峡起义,是指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广西、广东瑶族、侗族民变。明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征讨平定叛乱,分别是成化元年的右佥都御史韩雍、嘉靖七年的新建伯兵部尚书王守仁、嘉靖十八年的兵部侍郎蔡经。

 

  哈密之争

  在明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地名让人格外的陌生,却在历史中格外的扎眼---哈密,我们今天提起哈密,总想起香甜可口的哈密瓜,然而在明代,哈密却印证着一段交织着辉煌与苦涩的历史。

 

  哈密汉代属伊吾,汉朝时代一度是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明朝洪武间,朱元璋册封蒙古降王纳失里镇守哈密,设立哈密卫,这是明朝对西域地区行使主权的标志。哈密的兴衰也同样见证了明王朝兴衰的历史。在明朝强盛时代,哈密是是明朝西部边陲嘉峪关外的缓冲地带,更是明朝抵抗蒙古部落骚扰入侵的桥头堡,哈密曾经与明王朝“万国来朝”的盛景紧密相连,它是西域属国乃至中亚西亚国家使节进京朝见中国皇帝的中转站,也是西方商人进入中国内地的必经之路,它曾经一度商旅云集,经济富庶,哈密的存在见证了丝绸之路最后的繁荣与辉煌,它曾经如此的重要,却也如此轻易的被明王朝遗忘。

 

  明朝中期以后,在蒙古瓦刺部的骚扰下,哈密曾一度落入瓦刺之手,后来,随着瓦刺的衰落和明朝的反击,哈密重新回到明政府的控制下,之后,哈密便经历了它命运中三失三得的坎坷起伏。

 

  明宪宗成化时代,哈密西北的吐鲁番强大起来,于成化八年占领哈密,驱逐驻守此地的蒙古王公罕慎,在向明王朝求救无果的情况下,罕慎集合忠实于明朝的蒙古部落势力,历经十年辛苦战斗终于收复哈密。然而一年后,吐鲁番人以诡计诱杀罕慎,再次占领哈密,此时明王朝在位的弘治皇帝发诏书申斥吐鲁番,最终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迫使吐鲁番交还哈密。四年后,吐鲁番再次兴兵攻占哈密,可幸明朝当时主持军务的兵部尚书马文升是谋国老臣,力主收复哈密,明朝终于派兵了,甘肃巡抚许进率兵经过浴血奋战,终于驱逐了吐鲁番军队,再次收复哈密。对哈密依然不死心的吐鲁番依旧不时进击哈密,哈密地区战火频仍。直到名将王越出任三边总制后,数次以重兵击败吐鲁番军队,哈密终于趋于安定了。这个安定一直持续了15年,正德八年,吐鲁番策反了新任哈密指挥使拜牙,使其携哈密重镇投降吐鲁番,而此时的明王朝,正是那位荒于嬉戏的正德皇帝在位,自然是无暇西顾。虽然此后明朝不断派员以图收复哈密,却始终没有成功。嘉靖年间,在大礼议之争中,哈密之失更成为朝臣们进行政治攻击的工具,明朝掀起“封疆”之狱,处置了四十多名边境将领大臣,而哈密重镇,却再也没有收回来。

 

  哈密卫的丢失,在嘉靖以后的君臣眼中算不得什么大事情:小小的边陲,几千人口,丢就丢了吧。事实上,哈密的丢失对明王朝的边境防卫影响甚大,从军事角度讲,明朝失去了嘉峪关外的缓冲地带,原本处于二线防御的嘉峪关,此后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边境的军事压力陡然增大。明朝甚至也失去了战马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了明朝骑兵力量的发展。而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看,哈密的丢失割裂了明王朝与西域地区甚至西方国家之间唯一的通道,也失去了对于西域地区直接控制的能力,繁荣一时的丝绸之路至此彻底中断,作为交通要道的甘肃也渐渐陷入贫困中。让人更加痛惜的是,以明王朝当时的实力,如果真的下决心收复哈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明王朝对于哈密的历次军事行动也都取得了成功,甚至消灭一直侵略哈密的吐鲁番也完全可以做到。但明朝政府对哈密问题的漠视与犹豫不决最终断送了一切,对比吐鲁番,一面是明朝的摇摆不定,一面是吐鲁番数次以倾国兵力东进,不惜一切代价对哈密的争夺,明朝不丢哈密才怪。

 

  这就涉及到一个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明朝国土防御的短视问题。明朝之所以最后亡于异族入侵,表面看是天灾人祸,而祸根早在哈密争夺战时代就落下了,明朝中期以后,武将集团身份日益下跌,主持军事大计的多为文官,而这些人中虽有英杰,但大多数人却是毫不知边情却纸上谈兵的腐儒,终于使明朝边防走上了宋朝消极防御的老路,明朝从中期后广修长城,抛弃主动进取的战略主动权,放弃原本在蒙古和西域占领的军事要塞,把国土的安全置于一道长墙之内,却殊不知消极防御永远是守不住的。明朝中期以后,从开平卫内迁问题,到奴尔干都司的废弛问题,再到哈密卫的丢弃与河套的沦陷,明朝君臣一再上演着崽卖爷田不心疼的闹剧,最终吞下了满清入关的苦果。

 

  固原盗乱

 

  弘治中兴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兴”是一个短暂的“治世”,尽管存在诸多弊政,但是明孝宗宽厚仁和的政治品行、弘治朝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却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

 

  九边建制

 

  九边,又称九镇,是中国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满仓儿案

 

  满仓儿案,为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的一起民事纠纷案件,起初案件是由于满仓儿被贩为歌妓而引起的一系列民事纠纷,但后来由东厂的参与和后来六部官员的反对,而成为一个政治打压事件。此案亦是明朝中期宦官干政的一个表现。

 

  海运严禁

 

  “海运严禁”一直是明政府对海洋的基本政策,不仅远洋性质的海外贸易被禁止,明政府甚至不容许百姓进行捕渔业及沿海贸易。

 

  海运严禁是指明朝中后期海疆日益不稳,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为了巩固海疆,亦涉足民间的海外贸易,采取的一种锁国政策。颁布首次的海禁令,除非得到官方正式许可,禁止民间私自出洋贸易,以及出海捕鱼,有谓“尺板不得出海”。但具体实施时曾有松有紧,也就是有“严禁”和“弛禁”之分。另一方面,别国商人前往本国通商也被禁止。目的是维持海上治安,杜绝海盗的猖獗情况,打击走私,从而保障社会稳定。

 

  刘瑾擅政

 

  寘鐇之乱

 

  寘鐇之乱是指明朝安化王朱寘鐇发动的叛乱。

 

  朱寘鐇(?——1511年),甘肃省庆阳人,其祖为朱秩炵,靖王庶第三子,封安化王,后因叛乱被杀削爵。

 

  其性情狂诞,与当地军事官员相交甚熟。正德五年,皇帝派大理少卿周东度在宁夏屯田,其因谄媚刘瑾,敛财巨多,为戍边士兵所愤。当时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屡次侮辱士兵妻子,部队将领十分愤怒。后朱寘鐇知道众怒,命孙景文召开宴会,其间用语言刺激,诸位武臣多愿意跟从朱寘鐇。后朱寘鐇设大宴邀请巡抚各位官员,当时周东度、安惟学两人没有赴宴。后朱派兵直入,杀死姜汉、李增、邓广等人,并派遣部队在公署杀周东度、安惟学。此後焚烧官府,释放囚徒,撤离黄河渡船。并派人招杨英、仇钺,并擅自分封官职,命孙景文以讨伐刘瑾为名起草檄文。

 

  当时陕西总兵曹雄听到叛变,派遣指挥使黄正镇守灵州,其他各部则纷纷派遣部队。当时杨英、仇钺派兵杀死周昂,并派亲兵进入,逮捕朱寘鐇,其馀数人接获。朱寘鐇被赐死,削爵位

 

  刘六刘七民变

 

  刘六刘七起义是指明中叶爆发于明朝北直隶(今河北地区)的一次著名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文安人刘六、刘七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以后又由山东回攻京畿。起义军纪律严明,不妄杀人,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川蜀盗乱

 

  武宗南巡

 

  武宗南巡,又称正德南巡?之争,公元1519年(明朝正德十四年)农历三月的一起政治事件。明武宗在江彬的唆使下诏南巡,遭到明朝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余位官员受刑或贬迁,明武宗收回成命而告终。公元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叛乱,史称“宸濠之乱”。虽然佥都御史王守仁在七月底即平定叛乱,武宗仍然隐瞒战功,而自封“镇国公”以平乱为由,于公元1519年八月开始南巡。

 

  宸濠之乱

 

  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

 

  南赣盗乱

 

  南赣盗乱是明武宗正德六年夏四月,江西发生的一次民变,命右都御史陈金总制军务,右副都御史俞谏提督军务讨之。先是,江西诸郡盗贼蠭起,赣贼犯新淦,执参政赵士贤。靖安贼胡雷二等据越王岭玛瑙寨,华林贼陈福一破瑞州,既而抚州东乡、饶州桃源洞等处贼亦作乱。金等奏调广西田州、东兰等处狼兵合征之。七年春正月,南赣巡抚都御史周南率兵攻破大帽等山寨,尽平之。大帽山交界江、闽、广三省,贼首张番璮、李四仔、锺聪、刘条、黄镛等聚徒数千流劫,攻陷建宁、宁化、石城、万安诸县。南分遣江西兵从安远入,攻破巢穴七,广东兵从程乡入,攻破巢穴九,福建兵从武平入,攻破巢穴八,擒番璮等,悉斩之。俘获贼属,夺回良善甚众。

 

  江彬擅政

 

  阳明学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因王守仁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其学说为阳明学。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守仁的主张为其学生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形成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著名流派——阳明学派。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中文名:阳明学

 

  别称:王学,心学

 

  创始人:王守仁

 

  创立时间:明朝中晚期

 

  学术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大礼议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到1539年(嘉靖十七年)间的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争论,为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政治纷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历时三年(1521年至1524年)。

 

  大同兵变

 

  明嘉靖年间兵变之一。嘉靖三年(1524年),大同巡抚张文锦为加强战备,命镇卒戍守城北五堡,参将资鉴催督甚急,激起众怒。镇卒郭鉴、柳忠等起而暴动,击杀张文锦、贾鉴。朝廷以蔡天佑为大同巡抚,桂勇为总兵官,前往安抚。十一月,又遣军镇压。郭鉴、柳忠等相继被俘杀。鉴父郭疤子又串众起事报复,生擒总兵官桂勇,持至次年二月失败。十二年,大同镇卒不堪军官虐待,再次举事,杀总兵官李瑾,并固守城门,屡挫官军。后遭分化瓦解,首领黄镇被害,指挥马升、杨麟投降,兵变失败。

 

  更定祀典

 

  1521年,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病死。武宗无子,其堂弟,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继承皇位,为明世宗,年号嘉靖。世宗继位之初围绕如何确定其生父的尊号展开一系列激烈争论,并由此引发礼制变革。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世宗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为由,集群臣596人议郊祀典礼。有82人主张分祀;84人主张分祀而又以为既成之法不可轻改,时机尚不适宜;26人主张分祀而以山川坛为方丘;206人主张合祀而不以分祀为非;还有198人不置可否。世宗“自为说,以示礼部”,将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专以祭天,在北郊择地另建方泽专以祭地,并在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这也是为明代的重要事件,史称“更定祀典”。

 

  明朝嘉靖年间更定祀典,在京城内外建造了全套祭坛,并且实现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环绕京城的规划模式,突出了紫禁城在京城的中心地位,标志着古代都城形制最终完成。完整保存至今的全套祭坛不仅成为北京特有的文化遗产类型、表现古代都城职能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也是研究古代祭祀制度的唯一的建筑实例。

 

  世宗崇道

 

  世宗崇道指的是明世宗朱厚熜迷信方士、尊崇道教,浪费民力,最终激起农民起义。

 

  朱厚熜(1507年—1567),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庙号“世宗”,年号“嘉靖”,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1521年(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无子嗣,所以由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皇位继承人,上推明孝宗,孝宗次子(朱厚炜)早死,再上推至明宪宗,宪宗长子、次子(朱祐极)、三子(明孝宗)皆过世,四子兴王朱祐杬已死,但有二子,长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为嗣,即明世宗。

 

  岑猛之乱

 

  岑猛之乱是发生在明朝中期西南地区的一场土司变乱。

 

  岑猛(1489年——1526年),字济夫,明朝广西田州同知,土司。岑瑛之孙岑溥次子,1496年(弘治九年),岑溥废长立幼,舍弃了岑猇。1499年(弘治十二年),岑猇夺位,其父死,岑猇又被黄骥等所杀。直到1508年(正德三年),才被明朝廷升为同知。1523年(嘉靖二年),被同族诬以谋反,1526年(嘉靖五年),都御史姚镆击岑猛,五路进兵。沈希仪为中路,夜间派三百兵绕至敌后,天明时诱敌,以韩信拔帜树帜之策在敌营立帜,大败敌军。当年九月,岑猛死。

 

  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一次失败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是历史上一起罕见的宫女起义。

 

  严嵩擅政

 

  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北虏南倭

 

  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蒙古骑兵的袭扰,是长期困扰明朝廷、危及大明江山社稷的两大问题。

 

  嘉靖年间,明王朝面临空前的边疆危机。北方的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势力强大。嘉靖二十五年,俺答称汗,遣使议和,求通贡市,世宗不许,屡请屡拒。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率军侵大同,后退兵开市。一直到嘉靖三十二年,北部边境蓟辽地区滋扰不断。

 

  在东南沿海边境,日本封建割据造成大批武士流亡,与海商和中国境内反海禁的私贩集团结合成武装力量,侵扰浙江、福建一带,即称“倭寇”,屡禁不止。二者造成的嘉靖年间的边疆危机,合称“南倭北虏”。

 

  李福达之狱

 

  1527年(嘉靖五年),张寅被仇家薛良告发到山西巡按御史马录,称其是妖贼李福达,郭勋写信给马录,希望大事化小。马录却联合巡抚江潮上奏弹劾郭勋。郭勋请张璁进言嘉靖帝,将焦点移转到大礼议。嘉靖帝命刑部尚书颜颐寿、左都御史聂贤、大理寺卿汤沐等复审。

 

  嘉靖六年四月,锦衣卫逮捕马录入京,布政使李璋、按察使李钰、佥事章伦皆入狱。薛良被处死刑,马录发配边疆。桂萼、方献夫等平反有功,李福达官复原位以终。嘉靖帝则利用此案巩固皇权,史称“李福达案”。

 

  河套之役

 

  庚戌之变

 

  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鞑靼军俺答率军入古北口,兵临城下。首辅严嵩,不准诸将出战。鞑靼军在京郊掠夺8日后撤兵。事后,严嵩包庇总兵仇鸾,杀兵部尚书以推卸责任。史称“庚戌之变”。

 

  中文名:庚戌之变

 

  时间:公元1550年

 

  地点:长城沿线

 

  参与人物:俺答汗,严嵩

 

  结果:鞑靼军焚掠后退走

 

  晚期

 

  隆庆新政

 

  隆庆新政是明朝明穆宗朱载垕统治时期所出现的承平时期。

 

  俺答封贡

 

  俺答封贡发生于隆庆四年(1570年),是明朝少数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与外族敌对关系的事件。在明朝中央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下,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操作下,成功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明朝又凭借在铲除赵全等汉奸之后,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组织力,形成了往后上百年,明朝北边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格局。

 

  江陵柄政

 

  明神宗称帝后的前十年,张居正取代强臣高拱为首辅,控制了内阁,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这一段时间,史称“江陵柄政”。柄政是指掌握政权,执政,把持权柄、治理朝政。

 

  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乃明朝中叶时出现的短暂中兴局面。其中兴之势主要归功于张居正在朝政上的政绩。

 

  万历怠政

 

  当万历皇帝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就开始了他独裁的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真是苛政猛于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懒,二十八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万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鲜、国本之争、梃击风波,先说说援兵朝鲜。要说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还干过什么好事,那就算援兵朝鲜了。

 

  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73年——1620年)年间,三役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明虽三战大获全胜,但国力亦蒙受重大耗损。

 

  朝鲜之役

 

  朝鲜之役,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或曰朝鲜征伐;朝鲜和韩国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中国史书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大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因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故朝鲜宣祖国王向中国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军和朝鲜陆军及水师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甲船,明朝联军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

 

  播州之役

 

  播州之役是明朝万历年间镇压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被视为明神宗三大征之一 。

 

  唐朝末年杨端打败南诏,继而割据播州,世袭官位,历经两宋与元朝统治後,於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领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前后历经二十九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又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万历十七年杨应龙叛乱,烧杀掳掠。时叛时降,反覆不定。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以都指挥使杨国柱讨之,杨朝栋等迎战于飞练堡(今贵州翁安东北),明军夺占三百落,杨军佯败设伏于天邦囤。杨国柱不知是计,一战失利,国柱战败被俘,骂贼不屈,与经历潘汝资等俱死,三千人全军覆没。明廷遂罢免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李化龙指挥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总兵刘綎出綦江(播州的北面),马礼英出南川,吴广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宁,童无镇出乌江,朱鹤龄出沙溪,李应祥出兴隆卫,陈璘出白泥,每路约三万人,共计二十馀万人。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其中又以刘綎部最善战,三月二十九日破娄山关(今贵州遵义县北九十里),娄山关既失,播州无险可守。四月十六日杨应龙退守海龙囤(贵州遵义西北)。五月十八日,明军会师於海龙囤下,轮番进攻,杨应龙则令士兵以滚木、礌石阻挡。应龙的第一勇将杨珠为炮击死。六月刘綎大破大城。六月初六,杨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周氏、何氏自缢死。其子杨朝栋、弟杨兆龙,应龙妾田雌凤等被捕,明军入城,播州全境平定。此役前后历时114天,耗费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财力,约二百馀万两。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磔杨朝栋、杨兆龙等於市。平播之役后,明廷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两省。

 

  矿税之弊

 

  明代矿税,也称坑冶之课,包括金、银、铜、铁、铅、汞、朱砂、青绿(矿质颜料) 等矿产物质课税,以金、银为主,其他皆微不足道。金银矿开采大都采用官府垄断制,由政府主持开采。间有民采,须经允许,其课额也重。明初,统治者不主张开矿,认为投入劳力多,产出矿银少,虽然订有矿税税额,但数额极少,人民负担较轻,如福建各地矿场岁课仅2 670 余两,浙江岁课为2 800 余两。明中期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矿冶,广泛组织开采,“税由此大兴矣”。永乐年间,明成祖虽也反对采矿,但矿禁已松,矿课逐渐增加,福建矿课岁额达32 800 余两,浙江达82 070 两,但已导致地方负担加重、矿民疲困、治安混乱等问题。嘉靖以后,采矿大都由中官、权贵把持,成为主要搜刮之所。明万历时派太监征收矿税,成为虐民暴政。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 诏开各处矿冶,并专派宦官为矿使、矿监,承旨四出勘查,乘机勒索钱财。从此,矿监横行天下,不市而征税,无矿而输银,勒索银课200 万两。自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矿税荼毒,祸及各地。矿税苛索成了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林党争

 

  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阉党以及其他派别之间的斗争,“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政治集团。在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

 

  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南京教案

 

  南京教案,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榷三次参奏在华天主教传教士与白莲教有染,图谋不轨,徐光启上疏辩护不果,七月王丰肃、谢务禄(Alvarus de Semedo 后改名曾德昭)等外国传教士在南京被逮捕,后被押解澳门。十二月庞迪我、熊三拔等人从北京被押解澳门。这是明朝末年西洋传教士在华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明末三大案

 

  “晚明三大疑案”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

 

  红丸案

 

  红丸案,为明朝三大案件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光宗服后死去。有人怀疑是神宗的郑贵妃唆使下毒,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凶的举动。其间,党争与私仇夹杂其中,连坐罪死者众矣。

 

  移宫案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为泰昌元年,宠妃李选侍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迁入乾清宫。不到一个月后,光宗死于红丸案。李氏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欲居乾清宫,企图挟皇长子自重;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为防其干预朝事,逼迫李选侍移到仁寿殿哕鸾宫。此事件史称“移宫案”。其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并称“晚明三大疑案”。

 

  建州女真叛明

 

  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战役明清之际重要战役。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役之后明朝对后金之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谴将、征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并直至王朝覆灭。

 

  名称:萨尔浒战役

 

  地点:萨尔浒

 

  时间:1619年3月1日

 

  参战方:明朝、朝鲜、叶赫部;后金

 

  结果:后金大胜,掌握战略主动权

 

  参战方兵力:明军10余万;后金六万多

 

  伤亡情况:明军及附属军队死伤约5,0000

 

  主要指挥官:杜松、杨镐、刘铤;努尔哈赤

 

  奢安之乱

 

  奢安之乱指的是天启年间,四川永宁(今叙永)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今大方一带)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的叛乱。奢崇明于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于重庆起事,围成都达一百多天。安邦彦于天启二年二月起兵,进围贵阳两百多天。奢安合流,战争持续到崇祯三年(1630年),前后历时九年。

 

  徐鸿儒民变

 

  天启二年(1622年),徐鸿儒在郓城举旗反明,自称中兴福烈帝,年号大成兴胜,当地农民“多携持妇子、牵牛架车、裹粮橐饭,争趋赴之,竞以为上西天云。”。义军头带红巾,先得巨野,渡京杭运河,攻占滕县、邹县,袭击曲阜。十月,朝廷派军镇压,徐鸿儒被叛徒出卖,被官军俘杀,起义失败,是为明末民变的先声。

 

  魏忠贤擅政

 

  明熹宗即位后,迷恋木匠活,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遂逐渐专权,诬陷忠良,致使朝政败坏。后金迅速崛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王恭厂大爆炸

 

  王恭厂大爆炸,史称“天启大爆炸”或“王恭厂灾”,是公元1626年5月30日(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端午节次日上午9时,北京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区域发生的离奇爆炸事件。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共造成约万余人伤亡。王恭厂大爆炸与印度“死丘”事件、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谜。

 

  崇祯治乱

 

  清兵入塞

 

  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即袁崇焕斩毛文龙后三个月,发生了清军兵临京都城下的「己巳之变」——後金约十万精兵,在皇太极率领下,绕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11月18日,满清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戒严,中央急调各路勤王军保卫京师。

 

  沙普之乱

 

  “沙普之乱”是指在明末清初爆发于滇南的一系列土司叛乱,又称沙定洲之乱。由于滇南阿迷州土司普名声在从征“奢安之乱”后,实力大增,于崇祯四年发动叛乱,崇祯五年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仍领其众,继续为乱滇南, “此晚明一大事也”;后万氏招安南土司沙定洲为婿,沙普合流,势力越加壮大。至顺治二年九月,元谋土司吾必奎反,黔国公沐天波调沙定洲平叛,沙定洲乘机人省城发动叛乱, “全滇皆震”, 顺治五年叛乱为大西军平定,但沙普残余势力仍然存在, “其党王朔聚定洲余众”,于康熙四年“据王弄、安南,纠教化张长寿、枯木龙元庆、八寨李林、牛羊依德功??诸酋同反”,同年被吴三桂平定,其势力持续长达三十六年之久。因普名声和沙定洲之乱及王朔等众土司反清,其叛乱的力量都为同一势力,时间上首尾相续,事件上有所联系,所以合称为“沙普之乱”。

 

  吴桥兵变

 

  历史上的一次兵变。崇祯三年一月,孙元化随孙承宗镇守山海关,三月加山东按察副使,五月升登、莱二州巡抚。此前,前督师袁崇焕杀平辽总兵官毛文龙,不久刘兴治等人又发动兵变,杀陈继盛。

 

  明末民变

 

  明末民变收录了明代主要的起事运动。其中最大的一次是从1627年(明熹宗天启七年)叛乱军与明军作战开始,直至清朝顺治年间才结束的一场战争,被称为明末农民战争。

 

  张献忠起义

 

  张献忠起义,由张献忠发起。张献忠自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后为王,实自成一军,转战陕、晋、豫、鄂间。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大顺三年(1646年)末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死。

 

  中文名:张献忠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

 

  出生日期:1606年9月18日

 

  逝世日期:1647年1月2日

 

  主要成就:入川屠蜀,江中沉宝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中国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李自成(1606——1645)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家世业农。自成以家贫,为人牧羊,略识文字,及长为银川驿卒。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崇祯三年(1630),自成以裁驿卒失业,遂投活动于西川的不沾泥张存孟部。后因张存孟败降,自为一军。

 

  甲申之变

 

  崇祯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夜半,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带著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入燕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留守北京者为刘亮与李侔

 

  四、南明与明郑

 

  南明纷立

 

  鲁王

 

  鲁王,中国古代王爵称号之一。历朝封鲁王的人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西汉张偃、北周宇文衍、南明朱以海等等。

 

  隆武

 

  隆武(1645年闰六月——1646年八月),南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1647年九月淮安起事者张华山用此年号起事。

 

  绍武

 

  绍武,男,1933年出生,山西省左权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40年随母亲参加八路军一二九师,并参加太原战役,进军西南,1952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工农速成中学读书并保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艺术系副教授。1980年北京作家协会理事。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多篇电影剧本、报告文学、论文集等,并获奖。绍武也是南明的年号。

 

  永历

 

  永历(1646-1683)是南明皇帝朱由榔(1623——1662)的年号。1662年6月1日(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自郑成功于1662年(永历十六年)收复台湾,至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止,在台湾一直使用永历年号。

 

  中文名:永历

 

  性质:南明皇帝朱由榔的年号

 

  使用时间:1646-1683

 

  使用地区:南明、明郑政权

 

  入关战争

 

  清军入关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它标志着清王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名称:清军入关

 

  地点:山海关

 

  时间:1644年

 

  参战方:清军,明军,大顺军

 

  结果:清军入关,统治全国

 

  主要指挥官:多尔衮,吴三桂,李自成

 

  太子案

 

  太子案是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的一起案件。

 

  清朝顺治二年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萁秘奏:太子朱慈烺出现在浙江。三月初一,弘光帝朱由崧令太监李继周往浙江一探究竟,并将他带回安置在太平门内的兴善寺。朱由崧又派二名太监辨识,二名公公见到太子,抱头恸哭,解下衣衫为储君御寒,随即如实飞报弘光帝。朱由崧大怒:「真假未辩,何得便尔」,将二名太监灭口,又杀李继周。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也来探视,觉得太子是假,前太子讲官王铎则一口咬定太子是假。此时文武百官纷纷赶赴兴善寺,“踊跃趋谒”,朱由崧只得将太子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太子遭禁,掀起了轩然大波,“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江防督抚袁继咸、宁南伯左良玉、广昌伯刘良佐等大臣上疏抗争。左良玉甚至起兵东下,声称“清君侧”,但不久病逝。据《明史》、《罪惟录》所载,这位太子也是伪装的,乃状貌酷似太子的高阳人王之明,遂斩於市。

 

  左良玉清君侧

 

  南明弘光朝廷成立后,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政治腐败不堪。南明弘光元年(1645),左良玉以解救太子、讨伐马士英为口号起兵东下“清君侧”,成为影响时局的重大事件。左良玉与马、阮集团之间的矛盾,左良玉与李自成农民军的角逐,东林党复社与马、阮集团之间的党争,弘光朝廷与清的军事斗争,左良玉阵营内部的矛盾及“假太子案”等,都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来。左良玉起兵虽不失一定的正当性,但却是在错误的历史条件、时机下,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从而导致身死国灭的悲剧局面,令人深思。

 

  在明朝的历史上,不乏藩王起兵“清君侧”之例,著名的如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其后又有诸多藩王效仿朱棣起兵叛乱,如宣德时期的汉王高煦、正德时期的宁王朱宸濠等;而武将左良玉起兵“清君侧”的背景、原因之复杂,为明代所罕见,成为影响弘光王朝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然而,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作为明清易代之际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长久以来,在学术界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来看,相关的专题学术论文在学术界还是空白;有关明史、南明史等专著虽涉及左良玉起兵“清君侧”事件,但或论述简略,或失之片面。

 

  扬州十日

 

  指发生在清顺治二年四月(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扬州死难八十万人。

 

  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封刀。“烟花三月下扬州”,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令人怆然泪下。

 

  辛亥革命前夕,留日学生把列为《四库》禁毁书、在国内湮没无闻达250年之久的《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鲁迅《杂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是扬州史公祠飨堂前的楹联。

 

  嘉定三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令十天之内,全国百姓一律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严重伤害汉族百姓的民族感情,纷纷起而抗清。其中嘉定人民的抗清反剃发斗争尤为顽强激烈。分别于同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

 

  姜瓖大同反正

 

  据《朔州志》载,姜家世代皆明将,长兄姜让是陕西榆林总兵,弟姜瑄为山西阳和副总兵。姜瓖任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克太原,投降大顺政权。同年四月(1644年5月)清将恭顺侯吴顺华率兵进攻大同,六月初六日,姜瓖杀大顺军守将张天琳,投降清英亲王阿济格,后随阿济格进兵征伐山西、陕西,封为统摄宣化、大同诸镇兵马的将军。

 

  广州大屠杀

 

  广州大屠杀,又称庚寅之劫,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军队在广州的屠城暴行。

 

  当年公历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军(汉军镶蓝旗)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终于攻破广州城,随后对据城死守的广州居民进行了长达十二天的大屠杀,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死亡人数达十万至七十万(《广东通志》、《广州市志》)。

 

  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认为“七十万人”显然不可信,因为明末广州府十三县人口总共才40万人。(《广州研究》)

 

  另有意见认为当时广州人口约40万,而死难者约十万人或超过十万人。

 

  沙定洲之乱

 

  云南在整个明朝统治时期,管理体制和内地各省有很大的区别。除了在云南设立了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司,后来又设立了巡抚以外,由于这一地区土司众多,自洪武年间起沐英(封西平侯,其次子晋爵为黔国公)世代镇守该地。沐氏家族不仅掌握了很大的兵权,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换句话说,云南在明代处于世袭勋臣和地方流官的双重管辖之下,两者既互相配合,又常出现纠葛。1644—1645年,中华大地风云陡变,特别是张献忠部入川建立大西政权以后,黔国公沐天波同巡抚吴兆元、巡按吴文瀛会商征调汉族和土司军队,以防止大西军入滇,并准备接受南明朝廷的调遣。

 

  1645年九月,武定土司吾必奎趁机发动叛乱,声言:“已无朱皇帝,何有沐国公。”叛军先后攻下大姚、定远、姚安,全滇震动。沐天波等人急忙下令调集石屏土司龙在田、嶍峨土司王扬祖、蒙自土司沙定洲、宁州土司禄永命、景东土司刁勋等部,于九月间一举击败叛军,吾必奎及其党羽都被活捉。沙定洲原是王弄土司沙源的儿子,阿迷州土司普名声死后,其妻万氏改嫁定洲,两土司合而为一,势力大增,以临安府生员汤嘉宾(万氏的妹夫)为谋主,暗中筹划利用沐府同云南巡抚和三司官之间的矛盾、各土司的向背不一,发动一场夺取云南权力的政变。于是,沙定洲夫妇统率的土司军在吾必奎叛乱已经平息后,仍滞留于省会昆明。沐天波因定洲之父沙源一贯表现忠贞,不疑有他,在黔国公府内多次设宴招待。沐府二百多年积累的财富使定洲垂涎欲滴,昆明守备力量单薄、汉族统治集团内部的摩擦,更使他感到有可乘之机。1645年十二月初一日,沙定洲部署已定,以告辞为名,亲自率领士卒攻入黔国公府,同时分派部众占领省城各门。由于变生意外,沐天波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在几名心腹卫士保护下带着官印、世袭铁券等物逃往西宁,途中由龙在田、禄永命保护来到楚雄,这里有金沧兵备道杨畏知镇守,才暂时安顿下来。沐天波的母亲陈氏和妻子焦氏未能随行,仓卒中逃入尼庵自尽。

 

  沙定洲占领昆明以后,自称“总府”,“总府”是明黔国公世爵的一般称呼,这表明他已经企图取代沐天波的地位。其妻万氏称主母。“并舆出入,遍谒缙绅。滇中豪右投为谋划者甚众”。沙定洲派兵追拿沐天波,在楚雄被杨畏知集结的军队击败。他在西进失利之后,发兵收取云南各地,在不长时间里除了杨畏知、沐天波控制下的楚雄以西地区外,都归附了沙氏。沙定洲轻而易举地攫得了沐府累世蓄积的财富。“沐氏世镇云南,府藏盈积。佛顶石、青箭头、丹砂、落红、琥珀、马蹄、赤金皆装以箧,箧皆百斤,藏以高板,板库五十箧,共二百五十余库,他珍宝不可胜计。定洲运入本峒,累月不绝”。沙定洲虽然发了一大笔横财,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取代黔国公世镇云南的合法地位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因此,沙定洲在策略上尽量争取明朝廷任命的云南官员和在籍的汉族官绅,他不仅下令凡是愿意接受自己指挥的各府县汉族流官一律留任,而且胁迫或伪造云南巡抚吴兆元、在籍大学士禄丰人王锡衮给隆武朝廷上疏,说:“天波反,定洲讨平之,宜以代镇云南。”王锡衮在崇祯年间官至吏部左侍郎,隆武时晋升为东阁大学士礼、兵二部尚书督师云贵湖川广五省军务,他由故乡禄丰来到省会昆明时,适逢沙定洲之变,遭到软禁。

 

  这年十二月初十日王锡衮写的《风节亭恭纪》一文对沙定洲叛乱和云南局势作了以下的揭露:适今新皇(指隆武帝)龙飞海甸,辟网旁招,畀臣以号召恢剿等事。曾不逾日,再晋阁衔,且于滇在事诸臣敕中谆谆及衮。凛兹大义,胡敢苟安。勉强应命,实欲以报新皇者报我烈皇帝。遭逅多艰,为贼臣(指沙定洲)夥计困厄会城,进退维谷,日与诸魔鬼作邻。甚至煌煌颛敕为中贵臣万里恭捧而来者,亦抗阻不容出接。悖逆如此,是尚知有朝廷也哉!封疆重吏(指云南巡抚吴兆元等)不惟不能匡正,而反摇尾听之。滇事真不可言矣。臣衮血性具存,义愤常结,惟有捐躯如赴,俟时而行。即闺中诸弱息者流亦饶有须眉气,如腊月四日之事(十二月初一日沙定洲叛乱,初四日王锡衮的妻妾被迫自尽)大概可想见,臣复何言。惟是前此中间如委曲出疏皆一般宵小播弄成篇,属草改窜推敲,虽字句无所不用其极。更有一篇没天日的文字,不识构者是何肺肠,以抚军恐被人识破而止,犬豕不食其余,是岂臣衮所忍见。有主使者,有佐助者,其中可历而指也。近又迫挟出咨参杨道(指杨畏知)矣,青天白日之下,魑魅公行;眼见新皇属望盛心,万不能副。恭读御制旨云:“朕有堂堂不怕死之身。”有是君定有是臣,臣愿身任之,以对扬我烈皇帝。他在《自誓》诗中也痛斥沙定洲是“贼党无端舞叛戈”。这里比较详细地摘引了王锡衮陷入虎口时留下的遗文,是因为当时他失去自由,沙定洲等人盗用他的名义向隆武朝廷和云南各地发出奏疏和咨文,造成许多错误的记载。沙定洲之变如何评价,学术界可以讨论,但是说王锡衮支持沙定洲则完全违背事实。

 

  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宁,道路僻远,在福建的隆武朝廷对云南发生的事变弄不清楚,仅仅凭借吴兆元等人署名铃印的奏疏和某些传闻,就发出了“扫除沐天波”的谕旨。《思文大纪》一书在隆武二年(1646)四月内记:“云南巡抚吴兆元疏辞敕书印剑。上谕其加意料理,曰:卿久抚戡滇疆,弘宣猷绩,正资善后,毋贻朕南顾忧。扫除沐天波,业有成命。不准辞。务令南人不反,以成一统丰功,朕复另有酬叙。”从这条材料用了“业有成命”一语来分析,说明在四月以前另有一件失载的相关谕旨。吴兆元的辞职表明他也不愿意同沙定洲合作;隆武帝不准他辞职意味着朝廷对云南局势不放心,责成巡抚加强控制。瞿共美的记载进一步说明隆武朝廷对云南的局势若明若暗,大有鞭长莫及之虞:“云南抚、按及沐天泽交章称黔国公沐天波造反,有土司沙定洲出奇兵扑灭之。……遂诏天泽袭封。”后来又从另一途径得到报告,是沙定洲叛变,突然攻入黔国公府,“天波仅以身免,母、妻及天泽俱被劫,胁令具疏”。“然地远莫能得要领,朝廷置而不问”。

 

  沙定洲叛乱之后,吴兆元和巡按罗国?以及三司官已经没有实权。沙定洲则正在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致力于扫灭继续在楚雄以西抗拒的杨畏知和沐天波征集的其他土司势力了。如果他的图谋得逞,势必成为割据自雄的云南王,暂时利用的汉族官绅将被逐步排挤掉,云南同中央朝廷的离心倾向将越来越明显。1647年大西军的入滇,粉碎了沙定洲的美梦,增进了云南同各省休戚相关的联系,应当充分肯定。

 

  联寇抗清

 

  李定国两蹶名王

 

  李定国,字宁宇,陕西榆林人,出身农民,为张献忠部将。张献忠死后,他率部继续抗清。顺治九年(1652)春,清军大举进攻贵州、川南。李定国率部突进广西,七月,定南王孔有德与李定国战于榕江,李定国用战象突阵,清军狼狈逃窜,尸横遍野,孔有德负伤弃甲,仅以身免,退守桂林。四日,李定国包围桂林,并以云梯攻城,迅速攻破武胜门。孔有德仓皇计穷,手刃其家室后自焚而死。桂林失陷,孔有德自焚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朝野震动。十五日,清廷为挽回败局,急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师往湖南、贵州征讨大西军。十一月二十三日,尼堪在进军途中,在衡阳遭李定国伏击,又被斩于阵前。李定国一部在一年之内连杀两名清兵统帅,取得了抗清斗争的惊人战绩。黄宗羲在评述这次战役时说: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自万历戊午(1618)以来所未有也。”

 

  十八人之狱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永历八年)三月初六,南明将领孙可望杀害了明桂王朝廷的18个大臣,史称“十八先生之狱”。

 

  孙可望是一个充满了政治野心和帝王欲望的人物。他早年参加义军,投入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洪流中,并跟随张献忠入川征战。随着大西军占据云贵,他的个人野心也在不断膨胀。他派人到梧州,要求永历帝(即明桂王)封他为秦王,遭到永历朝廷的大臣的坚决反对,只册封他为“景国公”,使孙可望对明廷文官集团恨之入骨。顺治九年(1652年,永历六年)冬,他派人把永历皇帝朱由榔接到他自己的势力范围——贵州安隆所,改名安龙府,作为南明的行在,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目的。孙可望在这里设立了内阁六部,建立太庙和社稷,制订朝仪。他名义上是建立南明永历王朝的秩序,实质上是为他将来的篡位做准备。顺治十一年(1654年,永历八年)初,永历皇帝慑于孙可望的威逼,在大学士吴贞毓等人的支持下,秘密写信给出征在外的李定国,请求回来护驾。这个消息被宦官马吉祥报告给孙可望,他在盛怒之下,严刑拷掠诸臣,并胁迫永历帝下诏处死吴贞毓以及刑部给事中张镌、中军左都督郑允元等18位大臣。

 

  孙可望在用刑时十分残忍,充分表现了他作为流寇的本性。据屈大均《安龙逸史》的记载,孙可望杀害御史李如月时,竟残忍地下令将其活剥。当用来剥皮的石灰和稻草送到时,李如月叱曰:“瞎奴!此株株是文章,节节是忠肠也!”,孙党张应科将他强按在地上跪下从脊椎开始剥皮,直剥到大腿时,李如月大呼曰:“死得快活!浑身清凉!”又呼可望名,大骂不绝,最后死得极为惨烈。

 

  然而,历史是公平的。把持南明政权的大军阀孙可望最终还是投降了满清,而十八先生最终千古流芳,为人们所铭记,被安葬于十八先生墓。

 

  十八先生之狱是南明桂王政府内部激烈的秦晋党争白热化的结果,究其根本是明朝腐败官僚体制的产物。南明沿袭了北京朝廷的腐朽气息和文官集团无休无止的党争,加速了风雨飘摇的永历朝廷的覆灭。

 

  孙可望投清

 

  1657年,可望在贵阳誓师,亲率十四万大军往攻云南,而这时李定国,刘文秀部下仅三四万人,兵力对比悬殊。可望认为此战必胜,竟“预制扭锁三百副”并放出大话:“破滇之日用以囚永历并定国、文秀诸文武解黔耳”。面对来势汹汹的孙可望大军,李定国,刘文秀决定亲率部众,破釜沉舟与可望一搏。九月十五日,双方军队相遇于云南曲靖交水,分别距离十里下营。可望军十余万人列营三十六座;定国、文秀军约三万人分三营列阵与之对峙。可望见人多势众,以为可以稳操胜券,却不知他手下将领白文选,马宝等人与李定国等多年出生入死,都不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早已暗通定国约定阵前倒戈。只有孙可望自己还蒙在鼓里,大做削平群雄,一统天下的好梦。

 

  十九日,定国,文秀主动出击,双方交战于三岔口。两军交锋之初,文秀骁将李本高马蹶被杀,前锋失利稍退。立于高阜观战的可望见已挫定国锐气,当即命命秦军乘胜推进。白文选见形势危急,亲率五千铁骑与马惟兴营二军联合抄出可望阵后,连破数营,定国、文秀趁势挥军进击,秦军大乱,手下纷纷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十几万大军一时土崩瓦解。孙可望仅在少数兵马保护下,仓皇东窜,逃往贵阳。留守贵阳的大将冯双礼见可望大势已去,谎称李定国追兵已至,吓得孙可望仅带妻儿与少数随从继续向东狂奔。一路上各地南明守将均闭门不纳。威行一时的孙可望众叛亲离,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他愤愤然对部下说:“今为李定国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数茎头毛,行当投清师以报不世之仇耳。”随即逃往清方辖境,并派出使者,向清方接洽投降事宜。

 

  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夔东四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势力。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陷夔州,建立大西政权,又与李自成的部下郝永忠、刘体纯等40余万人结合。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战死,郝永忠、刘体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袁宗弟、李来亨等联合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等地方武装大举反清,共有16个营兵力。顺治八年(1651年)高必正被孙可望所杀。李来亨回到巴归,“颇以威信御众”,在湖北兴山县茅麓山建立基地,与南明将领王光兴会合,史称夔东十三家,有兵二十余万。

 

  磨盘山血战

 

  磨盘山血战是中国明清之际,南明军队抵抗清朝军队的一场战斗。

 

  郑成功北伐

 

  公元1659年(己亥年)六月,郑成功为招讨大元帅,张煌言为监军,二军联合大举北伐,先后攻破瓜州、镇江。此时张煌言建议郑成功先守瓜、镇二城,遏止清军援兵,以对南京形成包围之势,但郑未能听从,而是率师进攻南京。镇守南京的清朝江南总督假意投降,以作缓兵之计。张煌言率领少量兵力到安徽芜湖,扼制上流,并且收复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当地人民望见他的将士衣冠,无不感动流涕。郑成功由于对南京城围而不攻,反被清朝援兵所败,只得退师回厦门。而张煌言的队伍则被清军围困于安徽,孤军无援。及至战败后,张煌言只得弃舟登岸,退伏山谷,变服夜行,沿途到处都有士民做他的向导,甚至连和他仅有一面之交的人,也在暗中帮助他,引导他由安徽、浙江奔驰二千余里,直达海滨。

 

  郑成功征台

 

  咒水之难

 

  咒水之难,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他明日过河,同饮咒水盟誓,以结友好。朱由榔及一些大臣皆看出其中有诈,但寄人篱下,又不敢不去,只好命大学士马吉翔、大臣沐天波等部分文武官员前去赴约。次日上午,马吉翔等人来到缅军驻地塔下,即被三千缅军团团包围。沐天波见有变故,立即夺刀反抗,终因寡不敌众,大小官员42人全部被杀。随即缅军赶往朱由榔住处,追杀随从300余人。

 

  明郑王朝

 

  台湾明郑时期,系指台湾在南明永历中后期间(1661年——1683年),由明朝(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所建立之明郑(南明)政权统治的时期。郑氏王朝政权在台湾历经郑成功、郑经及郑克塽等三世。史称为延平王国、郑氏王朝、郑氏王国、郑氏治台时期 。又当时西方人亦称之为台湾王国、福尔摩莎王国。明郑亦为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建王都东都明京(后改为东宁,所以又称东宁王朝),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虽奉南明正朔之永历年号、礼遇许多明王朝宗室,但实际上是以郑氏家族中人为实际统治者的地方政权。

 

  中文名称:郑氏台湾

 

  简称:明郑

 

  所属洲:亚洲

 

  首都:东宁

 

  官方语言: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制

 

  国家领袖:郑成功、郑经、郑克爽

 

  主要民族:汉族、高山族

 

  主要宗教:道教(信宜新闻网)

 

 

作者:信宜人 录入:信宜人 来源:互联网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文章发布 | 在线留言 | 法律支援 | 人员认证 | 投诉建议 | 合作联盟 | 版权所有 | 本站wap手机访问
  • 中华营销网(www.35work.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

  • 版 权 所 有 ,信息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疑问请联系管理员处理!邮箱:501734467@qq.com
  • 3